國際航空工業發展簡介

航空公司的規模從一架飛機經營郵件、貨物運輸,到數百架飛機從事完整的客、貨、郵運國際空中運輸服務,可分類為洲際(intercontinental)、洲內(intracontinental),區域(regional)或本地(domestic),以及定期(scheduled)或包機(charters)。

第一章民航公司發展

概述

航空公司的規模從一架飛機經營郵件、貨物運輸,到數百架飛機從事完整的客、貨、郵運國際空中運輸服務,可分類為洲際(intercontinental)、洲內(intracontinental),區域(regional)或本地(domestic),以及定期(scheduled)或包機(charters)。

航空服務需求隨貨運、商務旅客、休閒旅客業務而有不同,但都受到經濟的影響, 1950到1960年代整體成長率為15%,1980到1990年代成長率為5-6%。

民航工業有一個循環週期,在五到六年的良好績效期後,通常會跟隨四至五年績效低落期。但即使績效良好的時期,利潤一般當低,稅後淨利約2-3%。

就如釵h成熟工業,為能達到更高的經濟規模和更好的效率,合併成為一種趨勢,美國自1978年以來,約200家以上航空公司被合併、接管,或結束營業。

美國航空公司的早期發展

1918年,美國郵務公司(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)得到國會支持開始空中郵件服務(Air Mail),剛開始,由美國軍方用Curtiss Jenny飛機承接這項服務,但很快就因為可靠度太低失了訂單。1920年代中期,郵務服務(Postal Service)發展了他們自己空中郵件服務網,主幹線從紐約到舊金山,並和Braniff Airlines, American Airlines, United Airlines(原為Boeing的一個部門), Trans World Airlines, Northwest Airlines, Eastern,以及其他共十二家航空公司簽約提供空運服務

Curtiss JN-4

客運服務到1925年才有顯著的發展,福特汽車公司當年買入Stout Aircraft Company 製造全金屬的Ford Trimotor,第一架成母蝜B的客機,它能容納12位旅客,也因此能因經營客運獲利

Ford Trimotor

在同一時期Juan Trippe成立了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,用飛行船連接洛杉磯和上海,波士頓和倫敦,在1940年代之前,Pan American是美國唯一經營國際航線的公司

1930年代,即使在美國景氣大蕭條時期,美國各航空公司仍能獲利,這個趨勢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。新型飛機Beoing 247和Douglas DC-3也在此一時期陸續進入營運。

Beoing 247

Douglas DC-3

歐洲航空公司的早期發展

法國、德國和荷蘭是歐洲首先發展空中運輸的國家,法國於 1919年開始空中郵件服務,飛至摩洛哥,1927年公司改名為Aéropostale,Aéropostale於1933年破產,經重整國家化後成為Air France.

德國第一家航空公司Lufthansa 成立於1926年,但不同於其他航空公司,它投資開發中國家的航空公司,包括Varig 和Avianca。德國航空公司的飛機由Junkers, Dornier,以及Fokker等公司製造,在當時,這些公司的技術領先其他國家。1930年代中期是德國空中旅遊的巔峰期,德國納粹宣傳部核准齊柏林飛艇(zeppelin)商業服務,但因使用可然性氣體,導致1937年的海登堡空難事件。

zeppelin

1919年荷蘭成立KLM ,它是至今仍沿用原名中最年代最久的航空公司。於1920年首次攜帶二位英國旅客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倫敦,因為荷蘭人口少,KLM的營運主要依賴轉機旅客,也是國際間最先導入Hub系統,方便旅客轉接飛機。

當時英國的國家航空公司是Imperial Airways,之後於1939年成為BOAC (British Overseas Airlines Co.),Imperial Airways 飛行中東以及印度航線。

1945年後航空公司的發展

1945年後美國實施開放天空政策,美國的航空公司並未因二次大戰受到影響,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,帶給民航工業新生命,聯盟國的航公司取得軍方合約,又引進新航空器如Boeing Stratocruiser, Lockheed Constellation, Douglas DC-6,這些飛機大多數是根據如B-29轟炸機改良而來,加上新的艙壓技術,大幅提升速度和酬載效率

Boeing Stratocruiser(Boeing377)

Lockheed Constellaton

B-29

1950年進入了噴氣機飛機時代,De Havilland Comet, Boeing 707, Douglas DC-8和 Sud Aviation Caravelle成為西方航空公司主機隊主要機型,蘇聯的航空公司,包括Aeroflot, Interflug 則使用Tupolev Tu-104 和 Tupolev Tu-124。

Boeing 707

Tupolev Tu-104

Tupolev Tu-124

Vickers Viscount

1970年代航空公司進入了另一個新時代,使用Boeing 747, McDonnell Douglas DC-11, Lockheed L1011 以及1986年MD-11等廣體機(widebody)又稱巨無霸 ("jumbo jet")提供國際航空運輸服務,同時期也出現了Tupolev Tu-144 和西方的協和號Concorde超音速客機。

1972年Airbus公司開始生產歐洲迄今仍為最經濟的民用航空飛機,它重視載客容量、酬載,以及飛行距離等效率的提升。

Tupolev Tu-144

Concerde

DC-10

Lockheed L-1011

MD-11

美國自1978年起撤銷對航空公司的管制規定,降低新航空公司進入的門檻,在典型的商業循環週衰退期中,引起一波新公司成立浪潮,因為在那段時期,不論購置飛機,融資,維護,訓練等費用和成本都比較低廉,也容易招募其他公司裁減下來的員工進入這些新成立的公司。

不過,當景氣循環週期回復正常後,原有的大公司採用低票價,增加運量,通常都可擊敗新成立的公司,造成數以百計新航空公司倒閉,唯一例外的是America West Airlines,在大型航空公司的威脅下能生存下來。

二十世紀末期,出現一種新形態的低成本航空公司,它們採用新型飛機,機票價格非常低廉,JetBlue, AirTran Airways等對傳統航空公司產生極大威脅(續)

Airbus 380

第二章民航管理

政府管理

釵h國家由政府持有並經營航空公司,即使完全民營化之後,基於經濟、政策以及安全考量,仍然有很大部份受到政府的管制。例如航空公司員工罷工,政府常會介入干預,保護旅客和貨物的運輸以及安全不受影響。

美國、澳洲,乃至巴西、墨西哥、歐盟和日本等釵h國家都已經解除對航空公司的管制。在過去,由政府規定各航空公司的票價、航線、航班以及相關的營運要求。自從解除管制之後,航空公司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視市場需求調整營運,諸如安排機場,增加航班,調整票價等等。

因為解除管制,門檻大幅降低,美國有數以百計的新航空公司成立,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,票價平均降低了20%以上。新航空公司藉解除管制之後的票價自由化,以低價策略攻佔市場,原有航空公司採取相同低價策略應付競爭,最後迫使釵h航空公司退出市場。

國際管理

國際民航組織(ICAO -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)等組織建立航空相關的標準。大多數的空中交通由相關的國家訂定雙邊合約,指定航空公司飛行指定的航路,例如美、英兩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,訂定百慕達合約(Bermuda Agreement),指定大西洋航路和起降機場,並授權由政府指定航空公司經營這些航線。

註:百慕達協約(Bermuda Agreement)

1946年美國和英國在百慕達島簽訂這項航空運輸雙邊協約,這是世界第一件規範民航的協約,也成為相關合約的範例,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00件的類似協約。這項協約於1977年擴充為: Bermuda I (規範英、美兩國間的空中服務)以及Bermuda II (規範大英帝國、北愛爾蘭以及美國間的空中服務)。

雙邊合約主要是訂立兩國間空中自由(Freedoms of the Air)的規範,也就是所謂的航權(traffic rights)。例如同意從某一國家的機場飛至另一國家的機場,有些則可延伸經過另一國的領空或機場飛往第三國。1944年國際民航會議(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)協議五種航權,之後又發展出另外四種,不過這幾種新增的航權並未正式納入在這項公約內。

1990年代的開放天空協議越來越普遍,國際航線的競爭也越趨激烈。開放天空協議遭致釵h批評,尤其是歐盟國家,因為國內空運權(cabotage)限制歐盟國家在美國境內營運,造成不公平的競爭。

第三章商業管理

經濟

雖然仍有釵h國家依然由政府經營航空公司,但大部份的大型公司都已經民營化並以個體經濟(microeconomic)原則管理,使股東的利益最大化。

財務

航空公司充分運用槓桿操作,因此財務運作非常複雜。航空公司不僅需要定期購買或租用新飛機以及發動機,更必須針對市場需求,經濟效益和維護性等,訂定機隊長程發展計畫。以Southwest Airlines 為例,該公司只採用Boeing 737一種機型,而宣布破產的Eastern Airlines採用17種不同型飛機,組員、發動機、維護、後勤支援等需求差異非常大。

航空公司油料的避險(hedging)採購也是僅次於員工的財務考量,避險工具(hedging instruments)雖然成本很高,但在2000-2005年油價高漲之際,讓運用避險採購的航空公司得到回收。

營運成本

成熟工業、低票價、新競爭者不斷加入,以及低利潤環境下,航空公司必須明確了解可控成本(controllable costs)。

傳統航空公司的固定及營運成本相當高,包括建立和維持:空中服務、員工、油料、機隊、發動機、維修零件、電腦資訊系統和網路,機場設備、機場地勤、銷售通路、懦慼B訓練、保險等等。

此外,航空工業的結構,使航空公司扮演一個收稅員的角色。票價包含了種種不同的稅捐、規費和附加費。這些稅、費的收入,航空公司須負責轉給相關機構。航空公司也必須負責執行政府的法令規定,例如航空公司若未適當檢查旅客的旅遊證件,他們必須負責將旅客帶回原出發的國家。

分析1992-1996這段時期發現,在航空運輸鏈中每一個供應者都比航空公司賺得多。航空公司整體所賺約為營運資本的6%,機場約10%,懦撥~者10-13%,勤務相關公司11-14%,飛機租賃15%,飛機製造16%,全球配銷公司(GDS)超過30%。(資料來源: Spinetta, 2000, quoted in Doganis, 2002)

Southwest Airlines是1970年以來最賺錢的航空公司,很多統計資料顯示該公司的績效甚至超越Microsoft,主要原因是他們產品的一致性和成本控制。

在進入新世紀之際,另一種新低成本航空公司大量的切入市場,使得美國和全球各地釵h航空公司被排出市場。

美國的United Airlines, US Airways (兩次), Delta Air Lines, Northwest Airlines都已經就第十一章破產法(Chapter 11 bankruptcy)宣告破產保護,American差一點就要宣告破產保護。而其他國家如義大利Alitalia,瑞典Scandinavian Airlines System,比利時SABENA,日本Japan Air System,加拿大Air Canada,澳洲Ansett Australia也都宣告破產。

不過,有些評論認為,不應該用破產保護法保護那些體質不良的航空公司,若能經由自然淘汰減少體質不良公司,對民航工業發展未嘗不是好事。

機票銷售

航空公司為取得最佳的利潤,經常使用收益管理(yield management),實行票價差異化(price discrimination),就不同服務訂定不同票價。

航空公司採用差異化訂定不同價格價的策略,能在不同的需求條件下,以不同的價格銷售。影響價格差異化的考量因素包括:距離登機日天數,目前訂位狀況(load factor),以價格標準評估和預測總需求,所訂出價格的競爭力,周間、週末、假期、日機、夜機等等。

啟程點至目的地管制(O&D control)是當中一個非常複雜的影響因素,例如某人購買台北到曼谷的機票16,000元,另一人搭同一班機從曼谷到阿姆斯特丹票價是24,000元:同時,又有另一人要從台北到阿姆斯特丹,他願付38,000元。這時,若機位只剩一個,航空公司必須決定究竟賣給台北到阿姆斯特丹的一位旅客,收38,000元,或售給台北到曼谷,曼谷到阿姆斯特丹二位旅客,收40,000元。其實,航空公司每天需要作數百甚至數千件類似的決定。

低成本航空公司的票價,相對而言,就非常單純,而且預先公佈每一航段的票價,旅客決定搭乘航段後,很快就計算出全程所需的票價。

1970年代出現了先進的電腦化訂位系統,航空公司因此能在不同的票價結構上,進行價格差異化的成本效益分析(例如經算出每一座位可被旅客接受的最高價格)。不過,也因為成本效益分析能力大幅提升,導致競爭激烈航線的價格戰。

電腦使航空公司能夠相當準確的預測,旅客訂位之後,實際會登機搭乘班機的旅客數目。因此可以讓航空公司進行適量的超額訂位(overbook),以免未出現(no-show)的旅客產生空位,造成損失,或已訂位的旅客,因機位已滿無法登機。

載客率,就統計結果顯示,每班航機平均約有1/3空的座位,因此航空公司通常在低需求期間低價促銷,在高需求時期調高票價。

機場運作

航空公司因飛機維修需要,會選擇在適當機場建立基地,這個機場也同時會被考慮成為該航空公司定期班機的軸心(hub)

國際主要機場擁塞的情況相當嚴重,因此,機場登機/下機區位(slot)的時段所有權,對於釵h航空公司而言,是一項重要的資產。在旅客往返方便的機場和時段,可吸引旅客搭乘。

一個城市若有兩、三個機場,機場陸地運輸系統和聯接設施便利性較差的機場,競爭力也較低,因此會採取較低的區位租費和相關的服務費用。有釵h低成本航空公司選擇在這類機場起降,降低營運成本。

B-B商業關係

共用代號(Code sharing)是航空公司間最普遍的商業合作模式,它包括用本身公司的名義,相互銷售對方航空公司班機的機票。早於1960年代,日本Japan Airlines 就和蘇聯的Aeroflot共用代號銷售東京和莫斯科間往來的班機,Aeroflo用它的飛機飛航,日航用JAL名義銷售機位,就如該班機是使用日航的飛機飛航一樣。航空公司藉這種合作方式,可以擴展他們的營運區域,勿須在當地另行建立基地。

因航空公司訂位需要啟程地和目的地(city-pair),經由共用代號的合作,可以提供旅客更多、更好的選擇,幾乎所有國際航空公司都已實施共用代號。

1990年代,發展出一種航空公司聯盟(airline alliance),這類聯盟可以避過釵h政府限制。

Star Alliance、oneworld以及SkyTeam整合他們的旅客服務,貴賓室、旅程籌賓計畫,提供聯航機票,甚至到系統的整合,交換持股,使它們的產品、服務、機場設施等等更易標準化,提升效率。最早開始實施聯盟的是荷航KLM與西北Northwest Airlines。2004年KLM和Air France融合(fusion)之後,這兩家公司加入SkyTeam。

航空公司也經常合併資訊系,集體採購汽油燃料或飛機,以取得多較多的談判籌碼。這種集體採購模式成左犒B用在對於旅客感受不到的供應品和服務,例如汽油燃料。但對於與旅客能感受到的,航空公司通常自行採購,以便區隔開它的當地的競爭者。例如競爭者使用Airbus機隊,不論聯盟航空公司使用的機隊,他會選擇Boeing機隊。

第四章航空公司從業人員

航空公司有釵h不同類別的從業人員,包括

飛行組員:

負責飛機起飛之後的運作,包括:機師 Pilots (正駕駛captain及副駕駛first officer),舊型飛機還有飛行機械師 (flight engineer) 或導航員(navigator)、空中服務員(Flight attendant),大型飛機上通常還有座艙長、飛行安全員(早期航空公司,如華航,飛航時都部署飛行安全員,也配備槍支)。

地勤組員:

負責機場內的運作,包括:機體和發動機技術員,航電系統技術員,行李處理員、機坪工作員、機門服務員、售票員、旅客服務員(包括貴賓室服務員)、簽派員、訂位員等等。

本部人員:

與一般股份有限公司組織架構類似。

額外資訊